2)第六十四章 初议八旗制度_康熙四十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的八旗政策,所有驻外八旗人员,一律不得在当地置产。无论是升、调、还是死亡,最后的归宿只能是京城。”

  “或者更精确一点说,只能是内城。”

  “四面的城墙已经把内城的面积限制死了,就这么大点地方。”“再加上诸位哥哥弟弟,以及宗室贵胄在内城大建府邸,可以供八旗人口使用的面积,就更加捉襟见肘。”

  康熙颔首道:“确实如此,现如今边境稳定了下来,八旗上战场的机会少了,伤亡也少了很多,人口确实增加了不少。”

  事情讨论到这一步,康熙已经非常动心了。

  之前修畅春园的时候,已经开始把驻扎在内城八旗兵丁,逐渐开始部分转移。

  一方面是因为每年都要在畅春园驻跸一段时间,必要的安保措施需要升级。

  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城内八旗人口的问题。

  实情如此,康熙其实也没有太多的选择。

  但是当皇帝的,多疑应该也可以算上一项基本的素质。毕竟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奏章治天下,遇事如果不能多问出几个为什么,上下相蒙一定蔚然成风。

  既然已经拿定主意,逐步迁移内城八旗人口作为一项重要决策,就必须提前查缺补漏。

  好在胤禵已经拿捏了八旗制度的本质。

  这就是个为战时而生的打仗体制。

  平时为民,战时为兵,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的做法。

  中原王朝在秦汉时期,就已经开始逐步调整这种寓兵于民,全民皆兵的模式。

  这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。

  优点是养兵的规模大,成本低。

  缺点是除非常年保持打仗的状态,否则就会生产和战斗两手都抓不住。

  朝廷需要征发的兵额有限,而旗人的人数在翻倍上涨。

  所以给出税赋、住房以及粮食供给等优待,不是在培养士兵,而是在养猪。

  紧紧抓住了康熙的心理。

  坚定的以旗人为兵的理念,就是最好的突破口。

  胤禵继续道:“不上战场不意味着没有日常的组织和训练。”

  “儿臣以为,西北的平定只是暂时的,只要朝廷不能在当地建立稳固的统治,边疆作乱只是早晚的事情。”

  康熙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同样的游牧民族出身,对于这个群体的历史不要太清楚。

  不然为什么历代中原王朝,都不断的新修和加固长城。

  不是打不过,而是即便一时打过了,也就换来几年到几十年的太平。

  然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又会重新崛起。

  见康熙认可了这个说法,胤禵补充道:“所以,儿臣以为以旗人为兵的策略必须坚持下去,但是要换一种形式。”

  “既然是兵,就要有个兵的样子,不能当成猪在养。”

  “内城除了驻防八旗的兵丁,还有一些驻外八旗的高阶武官家属。”

  “其他多余人口,一律迁至城外,能当兵的就进兵营,抑菌法管理。”

  “不能当兵的,就安排一些职位,以朝廷律令管理。”

  康熙道:“你这倒是个好办法,只是动静有点太大。”

  “先不着急,你写个本子上来,让朕再斟酌一下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77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